当前位置:
首页 > 堪舆 > 什么是风水学?风水发展源流简述

什么是风水学?风水发展源流简述

风水之术,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,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,有了好的风水,则能提升家人运势,顺利平安,而不好的风水则会导致运势不顺,严重者灾祸连连。

风水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,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了雏形。

最初时人们为了寻找适宜居住的地点,需要通过观察和探测,寻找气候地形以及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生活。

三代时,人们在选择建筑地址的时候,已经出现了较为系统的风水知识,当时称为“相地”,不只是选择活人生活工作的阳宅之地,死人下葬的阴宅也在相地的范畴之内。

不过此时的相地之术还十分粗浅,多从地势、水文、土壤方面进行选择。

到了秦国一统天下之后,气运、地脉这一类学说兴起,也融入相地术中,认为好的地势能够汇集气运,而地脉被破坏则会散去气运、难以翻身。

到此,好的风水之地则要结合地脉气运进行判断。

至于汉代,各种吉凶灾变学说飞速发展,风水学说得到了极大的补充,结合阴阳八卦五行干支等理论,又将择吉化为重要组成部分。

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有两部重要的风水书籍,一为《堪舆金匮》,一为《宫宅地形》。

前者更贴近古法,以实地的地势地形为主要判断依据,而后者则以阴阳五行测算为主。

这两者的区别使得风水渐渐分为形法和理法两派。

汉代之后,魏晋时期,出现了两位风水大师,首先是管辂。

从《三国志》的记载来看,管辂精通易经术数,屡屡有神验之占,而其堪舆理论,明了生动,极易被接受传播,所以名气很大,后世也有人以管辂被卜筮一道的祖师。

第二位大师,是晋朝的郭璞,其所著的《葬书》是风水界举足轻重的一本书,并且用风和水来诠释相地之术的核心,认为“葬者,乘生气也。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便有止。故谓之‘风水’”

郭璞认为,人们选择下葬,是为了葬在有生气的地方,也就是自然和谐之地,风水对于气的影响非常重要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,这种思想一直传承至今,可以说郭璞是择地下葬的祖师级人物。

在郭璞的理论中,还认为下葬必须要选择吉日吉时,若是在不好的时间进行下葬,即便风水再好也如同曝尸荒野,由此可见择吉的重要性。

此前学习风水学的社会地位并不算高,而郭璞是正经的文人士子,也因此将风水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,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。

到了唐宋时期,风水学已发展得相当不错,出现了许多风水大师,譬如杨筠松就是最著名的风水师之一,同样出名的还有司马头陀、浮屠泓、张说等人。

此时风水学盛行,有文化的人几乎都懂一些风水学,而上面提到的张说,更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。

同时关于风水的书籍在此时大量出现,当中有精品,也开始有了大量的牵强附会之作,所以自此以后的书籍,后世的学者学习都以官方收录的典籍为主。

明清时,风水学已然衍化大成,不论是《永乐大典》还是《四库全书》中,皆有详细全面的风水经典。

而从民国以后,风水则又开始没落了,到今天,风水学看似有了复苏的迹象,民间有非常多的风水师,声称能看风水的人数不胜数,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没有深入学习过风水,更有甚者甚至只凭感觉和道听途说的一些讲究就敢给人看风水,实在是害人不浅。

风水大体上分为形法派和理法派,形法注重形势和意象,而理法注重阴阳五行之术,在实际运用当中,两种派别其实并不严格区分,都是兼容并蓄,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参看。

除此之外,道教的法事对于风水也有很好的补充,北宋的陈抟是著名风水大师,同时也是著名道教学者,在道教之内一直有相对系统完善的风水理论流传下来,同时其独有的法事神道,也与风水学相结合,往往能发挥出令人惊奇的效果。